公告欄: |
前段時間,我國農業部發放對三種進口轉基因大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新聞,再次震撼了國人的神經。關于轉基因大豆的“安全與否”目前已不是一個問題,企業和消費者可根據需求去選擇。而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應用前景未引起國人的重視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不可忽視的中國大豆食品產業
大豆食品是中國傳統飲食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大豆食品產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時代的轉變,產業發展迅速,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質量顯著提高,特別是近5年以來,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根據全國豆制品專業委員會對中國豆制品行業(百強)企業的調查顯示,對于非轉基因原料大豆的使用量逐年上升,投豆量五年上升了87.58%,用于生產大豆食品的總投豆量1000萬噸左右;產品銷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遞增;年銷售額上億元的企業由五年前的 17家發展到2012年的38家,上升了123%。中國大豆食品產業已完成了從手工、半自動化生產向機械化、自動化和標準化生產的轉變,新產品不斷涌現,市場日趨繁榮。
由此可見,我國大豆食品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已引起了國內同行和國際業界的高度關注,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在內的非轉基因原料大豆生產商也十分關注中國大豆食品加工市場的發展。
二、轉基因大豆不適用中國大豆食品產業的發展
1997年,我國開始進口轉基因大豆,也就是從那時候起,爭議與質疑一直和轉基因大豆相伴相生。根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介紹:90%以上的轉基因大豆都是用于榨油和飼料生產。由于其品種含油高、含蛋白低,以此為原料生產大豆食品不僅出品率低,且口感較差。所以,這種現狀為發展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提供了良機。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比,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雖然脂肪含量低,但蛋白質含量普遍高于進口轉基因大豆,且屬于全價蛋白,非常適合于生產大豆食品。
據了解,美國生產的大豆食品所用原料也均為非轉基因大豆。 2011年全國豆制品專業委員會率團赴美考察中了解到,2010年美國大豆的產量約為9000萬噸,大約2%為大豆食品加工用大豆,其中大約1%用于本國大豆食品的生產,約為90萬噸;年消費額達4.3億美元。目前,在美國大多數大豆食品,包括豆漿(奶)、豆腐、酸豆漿和大豆能量棒等,均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有的食品甚至使用質量更加上乘的有機大豆。當然,其價格相對要高,是轉基因大豆的10倍以上。
三、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現狀、問題及出路。
1、需求:目前中國急需非轉基因大豆食品原料。其原因有三,一是大豆食品消費市場發展較快,新產品不斷涌現;二是急需高品質的專用原料,如有機大豆、熟化大豆、釀造用大豆和膨化豆制品等專用大豆等;三是用于食品加工的分離蛋白和用于肉制品加工的凝膠分離蛋白所需的專用原料大豆。
2、現狀:目前我國大豆主產區東北地區的非轉基因大豆尚不具備核心競爭力,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比,一是在價格上沒有優勢,二是東北大豆的出油率低,美國轉基因大豆出油率為20%,而中國東北大豆的出油率為17%;
同時,與中國南方如安徽、四川的非轉基因大豆相比,東北地區的大豆蛋白含量相對較低。這是東北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面臨的嚴峻形勢。
3、問題:我國目前沒有形成組織化、規模化的大豆種植機制;農戶將不同品種的大豆混種混收;農地產權不清晰,種植預期不穩定,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抗風險能力差,缺乏適應市場化競爭的大豆生產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出路:一是開發大豆食品專用原料品種;二是尊重市場和農戶的選擇。如果種植大豆的目的是為了榨油和飼料,買比種合算,何必非種不可呢?即使農戶改種玉米,也屬于合理選擇。就如同消費者不愿意吃轉基因大豆油改吃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茶油、紅花籽油和橄欖油一樣無可非議。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確立土地產權,讓農戶有恒產,有恒心,才會形成產權清晰的規模化農場企業,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會與國外的企業競爭與抗衡。而政府只要做好架橋、修路等農場化生產急需的基礎設施和物流設施就行了。
如果不改變目前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和生產的現狀,過去我們一代知青終生難忘的“高高的白樺林有我的青春在流淌”只能成為美好而遙遠的記憶;而今天在我們遼闊的黑土地上自然也不會產生新的希望。至于建立所謂的非轉基因大豆產業保護區又能保護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