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欄: |
一位中國人,在巴基斯坦賣豆腐,把中國豆制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得風生水起,近日還被央視國際頻道報道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商機和文化慢慢浮現了,目前,他的豆腐生意正出人意料地在一個還不太會烹飪豆腐的國度展開。
何忠波,38歲,山東聊城人。2016年6月來到巴基斯坦。此前,他在老家“跑運輸”。對于為何決心來巴基斯坦,何忠波說,一方面有親戚在這,一方面,第一次來這就感覺風景和環境都很好。
從運輸轉到賣豆腐,何忠波說是一種緣分:一是家人覺得現在車多,做運輸時間太長怕不安全,不能開一輩子車;二是他自己考察伊斯蘭堡(巴基斯坦首都)后,發現只有兩家豆制品鋪子,加之以前在老家曾有親戚做過豆腐,于是托親戚找到一個做豆腐的師傅,來到了巴基斯坦。
何忠波租了一棟兩層的大房子,一層他和他兄弟一家一起住,一層用來做豆腐坊,租金是一年20萬人民幣。另外,他還托親戚在老家請了一位做豆腐的師傅。起初,師傅不愿意來,年紀大了,也不想出那么遠的門。后來又托親戚再請,師傅才跟著一起到了伊斯蘭堡。師傅的工資是月薪8000元人民幣。
何忠波還雇了一名巴基斯坦當地員工,每星期工作3天,月薪1萬6千盧比(約合人民幣1000元)。租了一輛車,月租金6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700元)。
何忠波的機遇趕得不錯,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到巴基斯坦,加上當地人也會抱著嘗試的心理購買他的豆腐,目前每天的銷量還算過得去:豆腐可以賣到七八十公斤,豆芽六七十公斤,豆干和豆皮則能賣二三十公斤。
因為巴基斯坦當地產的黃豆不太適合做豆腐,口感不好,何忠波就從中國東北運黃豆做豆腐。因此,原料的價格就比較貴了,“比家里要貴兩三倍,首先是關稅高,其次是運費貴。”
除了黃豆,巴基斯坦當地的水偏堿性。一開始,何忠波買桶裝水做豆腐,后來隨著產量提高,考慮到成本,他在院子里安了一個凈水器。下一步,就是要教巴基斯坦人如何吃豆腐。
伊斯蘭堡大巴扎(農貿市場)一周只開三天。 “一天的流水大概有三萬四盧比(合人民幣兩千多一點),基本上能保本。”目前,來買豆腐的顧客以中國人居多。
巴基斯坦人之所以買的還不多,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還不會豆腐的烹飪方法。
在巴基斯坦人看來,豆腐屬于中國菜,他們買回去之后,仍是按照當地人的做法烹飪,做出來并不是很好吃。巴基斯坦人到他的鋪子主要是買豆芽。
何忠波說,已經有教巴基斯坦人學做豆腐菜的計劃。下一步,他準備印一些宣傳單,用當地語言詳細寫出來豆腐的烹飪過程。因為要想在當地打開市場,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食用。據悉,巴基斯坦人在平時生活中,烹飪食材相對較少,這給何忠波帶來了更多信心。
何忠波的豆腐除了在當地市場銷售,還為一些中國公司專供。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到巴基斯坦,何忠波希望能打開市場,拿到更多公司的豆腐訂單。
雖然目前的銷量只能讓何忠波保本,但巴基斯坦天氣炎熱,為了保證豆腐的質量,何忠波不急于大量加工,“天熱了豆腐要是放的時間長容易酸,豆腐一酸客戶買了吃完以后不但增加不了銷量,反而還要丟了客戶。我們還在求穩階段。”